最近热播的“王炸”电视剧《开端》,终于迎来了大结局,感到意犹未尽吗?
是不是依旧满脑子《卡农》?
在剧中,45路公交车爆炸前卡农是什么意思,总会响起《卡农》的旋律。
反正我现在就跟李诗情一样,一听到这段轻快的旋律就条件反射般一惊卡农是什么意思,怕了怕了。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卡农PTSD”吧。
但是,你知道吗,卡农不是卡农!
此话怎讲?可不自相矛盾吗?别着急,且听阿研慢慢说来~
首先要从“卡农”的词源讲起。
“卡农”是由英语单词canon音译过来的。而英语中的canon也是个外来词。它来自于希腊语,原本意思是竹竿这类又长又直的东西,由此引申出了“标尺”、“模式”、“法规”等含义。
而符合“法规”,自然就成了“典范”:
或许音乐技法“卡农”的命名也正是来自它丰富的释义。
这种音乐技法的特点便是各声部有规则地相互模仿,这样的乐曲非但不单调,反而会给人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感觉。
严歌苓曾这样形容“卡农”:
总而言之,卡农的核心便是:重复与循环。
而《开端》中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卡农》,则是一系列卡农曲中最出名的一首,由德国音乐家约翰·帕赫贝尔创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曲子的中译名: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
这首曲子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卡农曲和吉格舞曲。因为卡农曲更出名,所以这首曲子被简称为Canon in D,也就是《D大调卡农》。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
这么看来,这个选曲也是很契合主题了:李诗情与肖鹤云为了阻止爆炸,想尽办法,看似已经见到了黎明的曙光,但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
但不同的是,每次回到起点,反诈cp就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卡农”是指一种音乐技法,由于这首《D大调卡农》实在是太出名了,所以人们便直接称这首曲子为“卡农”。
这首曲子出名到什么程度呢?现在,这首曲子听起来分外惊悚,但在以前,温柔缠绵的卡农可是浪漫必杀技。(卡农风评被害)
你一定在许多婚礼或者偶像剧中听过这首曲子。
比如《假如爱有天意》《我的野蛮女友》等浪漫电影中就不乏卡农桥段。
全智贤在《我的野蛮女友》中弹奏《D大调卡农》的桥段
其中原因,固然有曲风本身温柔治愈的因素,可能也与作曲家的爱情故事有关。
卡农的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是个孤儿,在教女孩芭芭拉弹钢琴的过程中,与之相爱。无奈战争爆发,帕赫贝尔应征去了前线。
留守家乡的芭芭拉却被镇长的儿子看中了,他欺骗芭芭拉说,帕赫贝尔死在了战场。伤心欲绝的女孩终日以泪洗面,选择了自杀。
帕赫贝尔满心欢喜从前线归来,只听到了芭芭拉死去的消息,内心的悲伤无处发泄,他便将对女孩的满腔思念倾诉于纸张,写下了这首著名的《D大调卡农》。
一言以蔽之,canon本来是一种音乐技法,由于这首《D大调卡农》太过出名,人们就直接将这首曲子称为《卡农》。
不过,不管《D大调卡农》本身是如何温柔治愈,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大概都要成为“恐怖”的代名词了。
帕赫贝尔内心os大概是这样的:
公众号:阿哲项目网
站长微信:lovemea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