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留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中级编辑
摘要
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阶段,传统对台新闻媒体面临融合转型的新挑战。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打通《海峡新干线》和《今日海峡》两大对台资讯栏目,以两岸“Z世代”为目标受众,以互联网思维优化现有人员和资源的配置,推进新闻媒体纵深融合,孵化出媒体人视频号矩阵“海峡锐评”等新媒体产品,在实现流量变现的同时,也为两岸和平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是“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升级建设中的一次宝贵尝试。
关键词:对台新闻 融合转型 Z世代 中视频 两岸融合
NO.1
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性和对台新闻报道转型的迫切性
1983年,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科学家伊锡尔·德索拉·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自由的科技:论电子时代的言论自由》中首次将媒体业的变革引入融合概念。经历十多年的重构与创新,中国传统媒体行业目前已实现了群体性转型和深度融合,从“构建全媒体”时期进入到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阶段。
“新型主流媒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中提出,是对早期全媒体的一次升级,旨在推动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中继续占领优势地位,自身进化和盈利能力,弥补全媒体战略实践重盈利模式不健全的缺憾。[1]
过去十年,传统新闻媒体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阶段,从“两微一端”到“两微一抖”,从构建全媒体平台到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在媒体格局的重构与创新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把握内容生产能力和社会公信力的优势始终凸显。2020年10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旗下东南卫视和海峡卫视合并,成立卫视中心。截至目前,卫视中心两大王牌对台新闻栏目: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海峡卫视《今日海峡》拥有头条系粉丝数超过5100万,是当之无愧的对台资讯头部大号。这两档节目能够取得对台交流丰硕成果,与驻台记者多年深耕对台领域不无关系。2000年起,台当局开放大陆媒体记者赴台常态化驻点,十余年来,大陆驻台记者们与后方团队紧密合作,深入参与报道两岸大事,开启了向大陆民众展示岛内社会民生、促进两岸交流的窗口。以东南卫视为例,截至目前,先后派遣近50批次、共100多人次记者赴台驻点采访。[2]
自2016年以来,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破坏了两岸关系共同的政治基础。2020年,不少大陆驻台记者滞留台湾地区。过去两年来,民进党当局以各种“理由”中断了几乎所有大陆媒体的驻台轮换,禁止大陆驻台媒体在台租借使用摄影棚录制制作谈话性节目……外界担忧,两岸媒体间交流的空间未来可能被进一步限缩。因此,维护两岸和平稳定、为两岸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成为摆在对台新闻主流媒体面前的课题。
NO.2
融合语境中对台新闻主流媒体的转型路径探讨
01
重塑团队协作模式,打造对台新闻媒体融合创新肥沃土壤
在新媒体浪潮冲击下,媒体间竞争越激烈,传统新闻媒体融合转型的需求就越迫切,就越离不开团队协作。全媒体化、互联网化重塑传统媒体新闻内涵,“融合转型”取代“内容生产”成为核心命题。 [3]
媒体融合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各级各类媒体应该利用政策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坚持用管并重、推广智能技术、调整供需结构、充分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4]
在卫视中心成立后,原有《今日海峡》和《海峡新干线》两个栏目进行了重构和改组,拆分为对台资讯部和融合发展部,前者以原有栏目的编辑团队为主,后者则将《今日海峡》和《海峡新干线》两个栏目的新媒体部门、融合创新工作、《台湾新闻脸》《宝岛,报道!》、策划课等网罗旗下,以互联网思维优化现有人员和资源的配置,推进新闻媒体纵深融合。新闻记者不再从事单纯采编工作,而是新媒体产品项目参与者,部门鼓励个体化创新创优,大后方变身新媒体创新孵化器。正是从生产制作流程、传播渠道、组织架构深度向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传播规律靠齐,为对台新闻的融合转型提供了肥沃土壤。
02
拥抱“Z世代”,以激发两岸共鸣为目标进行有效传播
美国知名媒体分析家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其著作《融合文化》中曾构想过未来媒介两个发展趋势,一个是媒介间的壁垒被逐个打破,媒介融合的速度和广度在不断推进,二是参与性文化蓬勃兴起,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为受众创造更多参与信息内容的生产和实践机会。
首先,两岸同胞之间的交流亦是建立在共同的种族基因和文化根脉上,将历史因素、政治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看不见”的壁垒逐个打破的过程。影视作品是两岸沟通的一道窗口海峡新干线,前有上世纪90年代的《大宅门》《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等陆剧就在岛内创下惊人收视率;近几年,《延禧攻略》《如懿传》《甄 嬛 传》《三十而已》《安家》《流金岁月》等古装剧和现代剧在岛内热播,再到如今,大陆的真人秀综艺节目《我的歌手》《乘风破浪的姐姐》等也成功入岛。2016年的“帝吧出征”以两岸“Z世代”观念上的分歧和“表情包”“大战”为开端,随后发展成了大陆网友争相向对岸同胞分享大陆大好河山、从北到南的饕餮美食、优美的诗词歌赋的“视觉盛宴”,最后以岛内年轻网友纷纷表达心向往之落下帷幕,让台湾“Z世代”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大陆、一个美好的大陆。
其次,岛内“Z世代”对于两岸关系、两岸历史等基本概念存在认知误区。“Z世代”是指1995到2010年诞生,约10到25岁的新兴世代。全球“Z时代”在2019年达到2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32%,成为数量最多的一代人,目前大陆地区“Z世代”人口达2.64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9%。在台湾地区,“Z世代”约375万人,占总人口16%,他们平均每人有8.4个社交媒体账号,其中使用最多的分别是Facebook、LINE、YouTube、Instagram。2017年抖音海外版Tik Tok落地台湾后,在台湾地区苹果系统免费应用下载排行榜冲到了第四名。追陆剧、追陆星,能熟练使用简体字、会在小红书上分享日常生活,刷抖音(Tik Tok)、上B站娴熟发弹幕的台湾“Z世代”,也因此被冠上“抖音世代”的称号。 [5]
一方面,“Z世代”大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非常关键;另一方面,作为网络空间原居民,他们的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信息对他们的成长影响深远。 [6] 融合发生在两岸“Z世代”的头脑中,通过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来实现。自2016年以来,民进党当局大肆推行“政治台独”“文化台独”“历史台独”,得益于日趋成熟的互联网体系,线上交流技术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两岸隔阂可能造成的风险。台海情势越复杂,越需要主流新闻媒体牢牢把握住舆论主动权,紧抓对台新闻的输出优势,扩大对台新闻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NO.3
孵化优质IP,输出爆款融媒产品
01
借镜台湾地区名嘴效应,推动新闻记者“网红”化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仍然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新闻媒体融合发展,落到实处离不开人才 —— 一懂群新闻、懂新媒体、懂融媒体业务和技术的记者团队。
在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播出体系里,记者的主要任务是出镜采访和编辑写稿。在构建全媒体时期,新闻记者经历了培养互联网思维,以一稿多用的兼任方式,以实现全媒体、全平台的资源共享最大化的转型过程。随着媒体融合升级的进一步深化,互联网跨平台融媒产品层出不穷,也使得全媒体型新闻记者必须顺应互联网的裂变生长,进一步升级进化。其中,总台央视记者王冰冰的走红,充分说明传统媒体记者向“网红记者”转型具有天然优势。一方面,专业出身的“网红记者”具备将自身业务水平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新媒体素养,能迎合互联网时代受众碎片化、多元化的视听习惯。同时,以对台新闻记者为例,拥有较强思想政治素质和新闻专业素养也有助于其在创作新媒体产品时牢牢守住主流媒体舆论阵地,以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认同为己任。
岛内政治“名嘴”则是台湾地区媒体生态和政治生态背景下诞生的独特景观。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台湾“名嘴”纷纷西进“登陆”早已不是个案。目前,不少在大陆颇有知名度的岛内政治人物、时事评论员、台湾青年、在大陆台胞加入了大陆新媒体平台,开通个人账号,制作新媒体产品。台湾“名嘴”邱毅,有超过1200万头条粉丝;台湾知名时事评论员黄智贤,有524.8万头条粉丝、118万微博粉丝;现任中国台湾省台北市议员侯汉廷,有60.1万头条粉丝、50万微博粉丝;台湾新党发言人王炳忠,有258.5万头条粉丝,54万微博粉丝……以邱毅先生为例,其账号下制作的《邱毅说》《邱毅的头条圈》《邱毅故事汇》等一系列中视频新媒体产品都获得超高点击率,单条观看量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这惊人数字背后,也从宏观上论证对台新闻在大陆有着深厚的受众基础。
在此背景下,“海峡锐评”视频号矩阵应运而生,于2021年3月正式推出,目前共有三个新闻媒体人以三个不同视频账号的形式进行泛平台制作播出,分别是资深驻台记者陈翔的个人账号“翔尽观察”、资深驻台记者祁菲的“菲常观”、资深驻台记者陈昱瑜的“昱见台海”。三个驻台记者本身就有着丰富的一线业务经验和驻台经验,会采、会写、会编、会播、会摄影,一人多能,同时对台湾地区的政治生态、风土人情等非常熟悉,并在构建全媒体时期迅速成长。这样的复合型全媒体人才,天然就打通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壁垒,将其打造成“网红记者”,实现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共谋公利,也有利于对台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占据优势地位海峡新干线,实现进一步融合转型。
02
以中视频为抓手,为对台新闻有效传播赋能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用户数量趋于见顶。 [7]
短视频的出现满足了用户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短视频创作角度来看,在15秒到1分钟的时间里,短视频可承载的文本符号、文本叙事、文本铺垫都十分有限,在内容传递、叙事上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其碎片化、瞬间性的特征,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化创作的“套路”。尤其在国内和国际新闻领域,短视频单一化、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加上各平台如今普遍采用人工智能逻辑和大数据算法,新闻类短视频产品极容易成为分发算法机制下的流量“炮灰”。
从新闻传播和触达的结果导向分析,对台新闻自身类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有着天然的高门槛。这种高门槛在制作端和受众端皆有体现。在双向选择下,中视频平均10分钟的节目时长,既上调了受众需求的“基准点”,也拉高了受众的期待阈值。
案例一是“海峡锐评”账号“翔尽观察”在刚推出时制作的“驻台见闻三集系列”,分别是《大陆记者怎么在台采访?到绿营选区采访会被“打”吗?》《马英九想来大陆?洪秀柱如何让国民党一票男人汗颜?》《台湾青年都是“天然独”?台湾民众如何看统一》。主讲人分别从驻台工作的实践角度、台海新闻背景角度和两岸交流交往角度向广大网友开门见山地介绍了自己的身份、专业、对台海局势的理解,主讲人贴合“Z世代”熟悉的网络化生存、娱乐化表达的共情语境,三集中视频获得超过35.8万播放量,迅速收获了首批宝贵的基础粉丝。
案例二是“海峡锐评”账号“昱见台海”,账号自2021年4月推出后,在经历了初期启动阶段后,在7月份迎来了爆款的出现:中视频《东部战区多军种在台岛周边实兵演练,释放何种信号?》和以往的对台新闻短视频不同,在这则中视频里,主讲人对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的通稿从演习背景、演练任务、目标对象三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指出,此次我军的演练区域不限于大陆沿海,而是穿过巴士海峡,外推到台湾“东南”海域,其目的正是阻断美军从巴士海峡进入南海的交通线,从国际情势上判断因此这次军演产生的政治效应,明确了任何外部势力无法阻挠促统大势。这则中视频获得了72.1万播放,单条视频便涨粉过千,是实打实的“爆款”作品。
案例三是“海峡锐评”账号“祁菲的菲常观”7月21日上线的《爆猛料还是说梦话?美参议员“三万美军驻台”余波震荡》,针对美国参议院妄称目前美方在台湾地区有3万美军展开分析,发表观点。这则新闻的缘起,来自一条美国参议院议员的推特,主讲人从1979年中美建交、所谓“美台共同防御”中止的历史背景,阐释了所谓“3万驻台美军”的由来,明确指出这位“资深参议员”的危险发言背后,不过是美方又一次试探中方底线,暗戳戳表达“台美勾连”的小把戏,这则视频上线后获得42.6万播放,获得良好传播效果。
媒体人视频号矩阵“海峡锐评”初登场就充分发挥“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在互联网时代台海资讯舆论阵地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打造出“新主流媒体人”的专属品牌。不仅在新闻内容上创新创优,在传播方式上,“海峡锐评”采用台网联动等贴合“Z世代”接收习惯的形式进行宣传,借助“Z世代”强烈的社交属性,通过新媒体产品,向具有广阔的视野、独立判断思维的“Z世代”传达正确的历史观,这也是对台新闻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所在。
NO.4
结语
媒体融合不仅是内容的融合、渠道的融合、机制的融合,更是身份的融合、话语的融合和思想观念的融合。 [8] 截至目前,媒体人视频号矩阵“海峡锐评”中的“翔尽观察”推出7个月,目前全网粉丝6.2万,单周播放量175万;“祁菲的菲常观”全网粉丝11.4万,单周播放量148万;“昱见台海”全网粉丝3.8万,单周播放量超43万。同时,视频号矩阵凭借优质专业的原创对台新闻内容收获了各新媒体平台的认可,先后得到百度百家、好看视频等多家平台签约邀请,不但实现了账号变现,还与平台合作推出定制IP栏目,预计单个账号单年累计收益可达到六位数,也为两岸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是对台新闻主流媒体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升级转型的一次宝贵尝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9] 媒体融合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发展过程,消弭两岸隔阂,增进两岸的互信认同,凝聚两岸民心民意,夯实统一基础,也是对台新闻人肩负的使命。
注释:
[1][3][8]麦尚文.媒体融合十年:全媒体融合传播的轨迹、理论与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8,115,251.
[2]李宏.从百万到千万:《海峡新干线》融合传播实战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4).
[4]唐绪君,黄楚新.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60.
[5]大陆流行文化改变台湾新一代风气:“天然独”退潮,“抖音世代”抬头?[EB/OL].海峡导报社,https://www.sohu.com/a/452772431_120135071.
[6]张春贵.让马克思主义有效触达“Z世代”[J].青年记者,2019(07).
[7]余晨扬.近一年消费中视频用户达6.05亿[EB/OL].上观新闻,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387643.html.
[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
公众号:阿哲项目网
站长微信:lovemeaAZ